为秦灭六国立下大功的大将王翦,为什么始终没有被封侯?

为秦灭六国立下大功的大将王翦,为什么始终没有被封侯?

而在同一时期,秦国是有三名封君的。不过这三人的地位都比较特殊,一个傀儡诸侯国君卫君,还有两个是秦王政的亲戚、在平定嫪毐之乱中立下大功的楚国公子昌平君与昌文君。但就在这一年,因为秦王政决意灭楚,导致昌平君叛秦归楚,给了秦军重大打击。虽然王翦与蒙毅最终成功平定了昌平君之乱,将楚系外戚势力逐出秦廷,但整个秦廷对功臣封侯的态度都变得异常谨慎起来。因为已经先后发生了长信侯嫪毐作乱,昌平君谋逆这两件动摇秦国统治的大事。

等到统一天下后,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议该如何治理天下。大臣们普遍认为继续施行分封制,让秦公子们去各地为王,功臣们列土封侯。实际上,后来的汉朝刚刚建立时,实行的就是这种郡国共存制度,宗室子弟与功臣们被封为王侯,独自治理封地,而朝廷中央控制的地区则施行郡县制。

但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,他表示周朝武王、周公也分封了子弟功臣在天下各地,可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的亲缘关系都疏远了,最后变得象敌人一样互相攻击,诸侯相互讨伐,周天子都无法制止。所以不能施行分封制,而应该全国都施行郡县制。至于诸公子与功臣们:

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,皆为郡县,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,甚足易制。天下无异意,则安宁之术也。置诸侯不便。

秦始皇认同了这个观点,于是不但不封群公子,甚至连功臣们也一并没有被封侯。公子与功臣们只是得到了“公赋税重赏”,更不要说像汉初的诸侯王那样独自治理封国封地了。

所以王翦没有被封侯,并非是因为他的功劳不够,也不是因为秦始皇的猜忌,仅仅是因为他赶上的时代不对。秦灭六国之后,最初确定制度时是不准备分封列侯的。后来政策调整重新封侯的时候,王翦已经死了。因为王翦儿子王贲自己的功劳已经足够封侯了,秦始皇追念王翦的功劳大,所以就把他的孙子王离封为了武城侯。这可能就是王离的名字能排在王贲前面的原因,因为王离的爵位功勋来自于未来得及被封侯的王翦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什么叫篆香?
abefd365bet娱乐场

什么叫篆香?

08-19 阅读 8262